中評社快評/台灣核三廠2號機5月17日正式除役後,台灣島內已沒有任何一座運轉中的核電廠。台灣進入非核家園時代,不過,是否真的自此走向無核,仍然有變數。
事緣5月13日,在核三廠2號機除役前四天,台灣立法院通過《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允許核電廠的運轉執照經安全評估後,最長可再延役20年。而核電廠若要延役,需經過相關子法盤點與訂定,以及相關核安檢查要求,整個程序可能需要2至3年。此舉意味著即使電廠停機,台灣的核電仍未走到盡頭。
核電廠全部停止運轉,台灣面對的問題是,缺電日子要來了,怎麼辦?根據台灣“經濟部能源署”統計,2025年1月到3月發電量結構,燃氣46%、燃煤33.5%、再生能源14.6%、核電3.4%,外界擔心核電廠除役後缺口難補上。
台灣進入“非核家園”之後,台電已多次被抓包“火力全開”,不僅台中火力發電廠發電增加,本已停機的高雄興達電廠,其老舊的燃煤機組也“偷偷開機發電”。民進黨籍高雄市長陳其邁23日受訪時指其他縣市應自行發電,不要再“南電北送”,結果遭藍營搬台電數據打臉。
缺電後果是嚴重的,包括:產業受挫,經濟成長放緩或衰退,失業率上升;民生用電不足影響日常生活,公共服務受到影響,公共秩序可能受到挑戰,引發民怨;政府信用下降,公共形象受損,政治壓力增大;等等。
台灣缺電,是民進黨不肯說出口的事實。有關缺電的真實情況、及政治口水,今後恐無日無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