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金財 |
中評社台北5月27日電(作者 柳金財)日前台灣領導人賴清德就職周年演說未提兩岸關係及政策立場,引發外界極度關注及爭論。由於先前賴清德即以所謂大公司併購小公司形容兩岸關係統合,被仍視為“新兩國論”翻版。從“新兩國論”到“脫中入北論”,到提出公司併購論;再到就職周年演說詞,竟無明顯總結及展望未來兩岸關係及政策發展,誠屬不可思議。這打破民選台灣領導人就職周年演說,未曾提兩岸政策首例。
前領導人馬英九批評賴就任後,持續拋出衝突性、悖離“憲政”及法律的“新兩國論”,背離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等規定。同時,實施包括界定“中國是境外敵對勢力”、“脫中入北論”;嚴格限制兩岸交流,限制陸客、陸生及兩岸學生交流;否定台灣民眾是漢族人口等“去中國化”措施。顯然,賴清德倡議“抗中保台”路線、“聯美抗中”戰略,比蔡英文總統主政時期更為強硬,更不同於馬英九主政時期倡議“和中友美”路線。因此,台灣來自大陸壓制無論是軍事演習威懾、外交空間擠壓及經濟反制,比任何民選台灣領導人主政時期更為嚴厲。
毋庸置疑,賴清德就任以來,提出反制性兩岸政策,這是使兩岸斷絕往來的切割政策,兩岸要在經濟社會文化教育宗教觀光交流領域等脫鈎斷鏈,這既不符合兩岸民情、現實環境需求;又傷害兩岸人民感情及親善關係,造成兩岸關係更為緊張、對立及敵意。基本上,傳統“獨派”的兩岸政策立場,即是主張儘量減少兩岸交流,能不要交流就不要交流;即使要交流也要凸顯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事實;必須避免兩岸交流對台灣社會產生再中國化歷程,導致兩岸經貿依存度及臍帶關係、社會有機連帶關係網絡增加,從而不利台灣“新國家意識”產生。
換言之,傳統“獨派”政策迷失在於擔心一旦兩岸全面交流,將產生一股再中國化拉力,不利於台獨這股離心力發展,希冀藉由切斷兩岸交流阻絕兩岸文化民族認同建構。值得關注是,最近賴清德兩岸政策遇到極大民意挑戰,從台灣社會多家民調公布顯示多數民眾對其施政不滿意度比例高於滿意度;對賴所有政策滿意度幾乎最低為兩岸政策,這凸顯其兩岸政策治理能力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