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策論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政策模式分析
http://www.crntt.tw   2025-07-11 15:32:34
  中評社╱題:中國處理國際關係的政策模式分析 作者:盧允照(福州),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副教授;李非(廈門),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特聘教授、溫州市台灣研究中心首席專家;張馨月(廈門),通訊作者、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世界走向多極化時代,國際變局的本質是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孕育。唯有準確把握複雜多變的世界發展脈動,方能在紛擾繁雜的地緣衝突中擁有全局思維,在危機四伏的大國博弈中保持戰略定力。在國際關係互動愈發頻繁的背景下,掌握博弈思維不僅意味著理解世界運行規律,更預示著在複雜性迷局中開闢新航向的可能,從而掌握戰略主動。運用科學的策略和方法來統籌國際關係全局,精準落實戰略部署,成為每個國家必須認真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當前世界變局主要呈現三種表象:即戰不可生,亂不可免,穩不可少;從戰略方針看,是和不可缺,武不可廢,威不可少;從具體策略看,是交不可停,盟不可鬆,利不可無。這就是所謂國際關係中的“九不可”論。

  一、引言

  當前國際社會正經歷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國博弈愈演愈烈,地緣政治劇烈變動,國際力量對比加速調整,全球化與逆全球化激流碰撞,非傳統安全威脅頻發。這是一場規則重構與權力對衝的雙重變局:既體現在西方主導的國際舊秩序遭遇合法性危機,出現明顯鬆動,也表現為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新興力量通過區域合作爭奪規則制定權,多極化趨勢不可逆轉。在這個充滿矛盾多變的詭異世界中,每個國家都在謹慎地選擇向前的每一步。正在崛起中的中國,更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通盤審視,運籌帷幄,統籌謀劃,全面布局,在變局中開新局,為全球治理貢獻東方智慧。

  二、道以明向:把握世界變局,保持戰略定力

  在世界走向多極化時代,國際變局的本質是舊秩序的瓦解與新秩序的孕育,既充滿無限的希望,也面臨嚴峻的挑戰,在挑戰中尋找希望,在希望中迎接挑戰。唯有準確把握複雜多變的世界發展脈動,方能在紛擾繁雜的地緣衝突中擁有全局思維,在危機四伏的大國博弈中保持戰略定力。作為國家應對複雜挑戰的核心能力,戰略定力絕非消極固守,而是基於對國際關係運行規律的主動作為,其本質就是以“道”禦“變”,即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人間正道,把握時代潮流,堅持自身發展道路,在動蕩中錨定方向,在壓力下堅守信念,在博弈中把握主動,不畏強權霸道,捍衛國際公平正義,重塑國際安全新秩序,維護世界和平穩定。①從歷史與現實的維度看,當前世界變局主要呈現三種表象:即戰不可生,亂不可免,穩不可少。

  (一)戰不可生:和興戰衰,鑄劍為犁(止戰)

  所謂“戰不可生”,是因為安全問題是每個國家首要關切的主題。戰爭作為人類社會最具破壞性的活動之一,從未真正解決矛盾,反而製造更多問題,其危害性不僅體現在大量的人員傷亡和基礎設施的毀滅性破壞,而且體現在經濟衰退和生態環境惡化,更對人類社會和文明傳承造成長期深遠的影響,導致地緣政治惡性循環,民族矛盾衝突不斷,助長民粹主義,強權政治為所欲為,多邊合作機制嚴重受損。唯有銘記戰爭之殤,方能珍惜和平之重。司馬法曰:“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這種充滿智慧的雙向辯證在歷史和現實中都得到完美的詮釋。真正的戰略藝術不在於威懾與奇勝的取捨,而在於法度與兵道的交響中。“鑄劍為犁”是東方文明的密碼,通過外交、經濟合作、文化對話等非暴力手段化解矛盾衝突,才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方向。為此,中國積極發展與各國的友好合作,推動構建新型的國際關係:首先,促進大國政策協調和良性互動,構建和平共處、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係格局,為人類命運共同體譜寫出不戰而和的永恒樂章;其次,秉持真實的親誠理念和正確的義利觀,加強與發展中國家的團結合作,維護發展中國家的共同利益,推動國際社會形成“最大公約數”;其三,參與全球安全規則制定,加強國際安全合作,積極參與聯合國維和行動,為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發揮建設性作用。

  (二)亂不可免:危機四伏,烽煙難止(避亂)

  所謂“亂不可免”,是因為當今世界變亂交織,霸權、霸道、霸淩等“三霸”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不斷加大,確定性日益成為全球的稀缺資源,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美國作為全球霸主,大肆攪亂“世界島”,在歐亞導演“顔色革命”,在拉美推行“新門羅主義”,在亞非燃起“阿拉伯之春”,利用“和平演變”干涉他國內政,甚至暴力顛覆違逆政權,不斷上演恃強淩弱、巧取豪奪的零和博弈,給“世界島”帶來持久的混亂。在歐洲,俄烏衝突烽煙難止;在中東,巴以衝突隱患依舊;在東亞,台海局勢危機四伏。西方發達國家試圖重設“冷戰陷阱”,通過“價值觀外交”的意識形態博弈,煽動新冷戰思維。

  美國為了遏制中國的崛起,對中國的打壓不遺餘力,一方面利用“離岸平衡戰略”,挑撥中國與周邊國家的關係,製造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朝鮮半島問題、中印邊界問題,聯合印太和西方國家共同圍堵中國,試圖讓中國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另一方面不斷加大力度遏制中國,軍事威脅步步升級,經濟制裁變本加厲,尤其是在特朗普1.0時期,不惜發動貿易戰,煽動香港暴亂,利用新冠疫情甩鍋中國;拜登時期發動科技戰,製造民族矛盾,炒作新疆問題,大打“台灣牌”,支持分離主義,試圖分裂中國,實施和平演變;特朗普2.0時期伊始,繼續推行單邊主義,實施雙重標準,舞動“關稅大棒”訛詐施壓,對中國斷網、斷供、斷貨、斷芯,限制科技產業發展,并利用金融霸權收割世界勞動果實,洗刷全球財富,使守成大國與崛起大國衝突的風險明顯增大。

  (三)穩不可少:安邦定國,平治天下(安定)

  所謂“穩不可少”,是因為中國的崛起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安邦定國”是中國行穩致遠的康莊大道,“平治天下”是符合世界人民共同利益的光明之路。當今世界風起雲湧,風從南方起,潮自南方來,經濟全球化推動國際力量重構,全球南方卓然壯大是這個時代最鮮明的標志,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已達80%,其經濟總量占全球40%以上,已經成為維護國際和平、帶動世界發展、完善全球治理的關鍵力量。世界各國,尤其是大國所作出的戰略選擇,將決定時代發展方向,影響整個世界格局。無論國際風雲變幻,中國始終堅定戰略決心,保持戰略定力,遵循既定戰略步驟,把握好重要戰略機遇期,即“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在2021年建黨百年實現“小康夢”的基礎上,爭取在2025年完成中國製造2025計畫,實現“科技強國夢”,并繼續在2027年建軍百年實現“強軍夢”,為在2049年建國百年實現“中國夢”打下堅實的經濟、科技和軍事基礎。中國的發展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長。中國堅定不移地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進步的一邊,以中國的確定性穩住不確定的世界。

  三、法以立本:遵循博弈法則,掌握戰略主動

  中華文明對“法”的雙重認知:既是戰場決勝的圭臬,更是邦交立本的基石。《孫子兵法》中“修道保法”的智慧,為疏解大國博弈和地緣衝突困境提供破局之鑰。國際關係的本質是主權國家在“無政府狀態”下的利益博弈,這是國家間權力競爭的底層法則。②掌握博弈思維不僅意味著理解世界運行規律,更預示著在複雜性迷局中開闢新航向的可能,從而掌握戰略主動。在國際關係中,首先要積極推動經濟上的正和博弈,努力避免軍事上的負和博弈,儘量緩和政治上的零和博弈。從戰略方針看,就是和不可缺,武不可廢,威不可少。

  (一)和不可缺:議之以和,以和睦鄰(和睦)

  所謂“和不可缺”,是因為和平作為國際關係的核心價值,具有不可替代性。儘管局部衝突頻發,地緣政治博弈加劇,但和平這一人類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始終是國際社會不變的主流願望和共同追求,是跨越意識形態和文化差異的時代主題。中國將和平外交作為戰略基石,既是對自身發展經驗的總結,也是對國際秩序演變的主動回應。

  首先,從博弈邏輯視角看,和平是長期重複博弈的理性選擇。在無限重複博弈中,和平合作是降低衝突成本、實現長期收益最大化的最優解。中國倡導的“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通過機制化合作增強各國投入和平建設的主動性,緩解“安全困境”。“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就是強調“合作共贏”而非零和博弈。中美之間儘管存在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雙方通過持續的經濟合作與危機管控,實現了“合作性共存”。中美經貿關係的“鬥而不破”,體現了雙方在科技、貿易等領域的競爭博弈中,仍通過對話機制避免全面對抗,維持“非零和博弈”的底綫。

  其次,從戰略空間維度看,和平作為戰略空間的“擴容器”,是全球化產業鏈運行的前提,可以有效拓展經濟空間。中國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在亞非歐構建“和平發展走廊”,既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又通過利益綁定減少衝突誘因。2023年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成員國貿易額同比增長7.5%,印證經濟互聯對區域和平的“壓艙石”作用。和平外交幫助中國占據國際規則制定權高地。從主導成立“亞投行”到推動《全球數據安全倡議》,中國將和平理念轉化為制度安排,逐步改變西方主導的“衝突導向”治理範式。美國“印太戰略”以軍事聯盟壓縮他國戰略空間,而中國-東盟自貿區3.0版通過降低關稅擴大共同市場,形成兩種空間塑造模式的競爭。這種基於和平的叙事正在重塑全球南方國家對國際秩序的認知。

  其三,從和平外交實踐看,中國從“韜光養晦”到“積極有為”,始終將和平發展嵌入戰略文化基因,體現“止戰而非求戰”的軍事哲學。真正的和平戰略在於創造可持續的共同利益增長點,而非簡單消滅對手。亞洲相互協作與信任措施會議(亞信會議)的會員國擴大至28個,構建亞洲版“共同安全”框架。北斗衛星系統向東盟國家開放,以民用技術合作消解“太空軍事化”的焦慮。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同步推進“軍事存在+海上搜救合作+油氣共同開發”,既維護主權,又降低衝突風險。這種“剛柔并濟”的策略比單純的軍事威懾更具有可持續性。

  可見,和平作為動態平衡的藝術,不是靜態的“無衝突”,而是大國在戰略空間博弈中形成的動態均衡。中國將和平外交從道德訴求升維為戰略工具,通過“發展紅利共享—安全機制共建—文明對話共情”的三重路徑,既擴展自身戰略迴旋空間,也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注入實踐動能。

  (二)武不可廢:備之以武,以武止戈(武備)

  所謂“武不可廢”,是因為在東方文明的基因裏,武備從來不是征服的利刃,而是對野蠻的震懾,更是守護文明的堅盾。中華武備之道是植根兵法的法治智慧。真正的武備之道是在戰與和的輪迴中汲取力量,讓戰爭的雷霆沉澱為文明的年輪,將暴力的激流轉化為灌溉文明的甘露,在威懾與克制的平衡中守護著人類福祉,是對文明的托舉。

  中華武備思想不是悖論,而是東方文明傳承千年的生存智慧,是當前國際關係中威懾與和平的辯證法,在規則與變局、秩序與創新的碰撞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築超越時空的法理根基。南海局勢的演變揭示了武備的多維作用。中國南部戰區的機艦巡航既包含軍事存在展示,也通過國際輿論場傳遞戰略意志。這種“武備劇場化”的現象,與美軍在台灣海峽所謂的“自由航行”形成鏡像博弈。“兵道之險”是戰爭邊緣政策的藝術操盤,這種讓事件發展走到戰爭邊緣但又不發生或捲入戰爭的高超、嫻熟的操作手法,也稱“戰爭控制論”,即以慎戰、小戰、少戰而屈人之兵。這種模式既避免戰略透支,又形成持續壓力。面對美國對台軍售升級,大陸在台海部署殲-20戰機與北斗系統形成“技術威懾鏈”,其轟鳴聲中的戰略定力,恰似古代青銅斧鉞上的“止戈”銘文。這種威懾本質上是通過能力展示降低誤判概率,正如核戰略中的“相互確保摧毀”理論,現代武備體系更強調“相互確保理性”。在人工智能與量子技術重塑戰爭形態的今天,武備發展已從物理摧毀擴展到技術制衡,面臨“技術奇點”的挑戰。武備的內涵將暴力的原始衝動規訓為文明存續的保障,這就要求國際社會建立更精細的軍控。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