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美國廣角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論美國“印太戰略”當前態勢和未來走向
http://www.crntt.tw   2025-07-11 16:54:40
  中評社╱題:論美國“印太戰略”當前態勢和未來走向 作者:錢宇明(北京),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世界和平與安全研究所助理研究員、法學博士

  【摘要】“印太戰略”由特朗普政府正式提出,并經拜登政府繼承發展。目的在於維持美國霸權優勢、遏制中華民族復興。拜登政府全方位推進“印太戰略”落地發展,不斷加強對華遏制和打壓、推動中國周邊環境向對美有利方向傾斜。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宮。在“特朗普2.0”時代,美國“印太戰略”框架和其既有的對華戰略競爭路綫均將在特朗普強勢個人色彩影響下出現新發展。預計特朗普政府將再次把經貿議題置於對華政策主綫和核心地位,并將在延續拜登政府對華遏制、打壓和“脫鈎斷鏈”政策的同時,以極限施壓訛詐推動中美貿易關係所謂的“再平衡”。總體上看,“特朗普2.0”續推“印太戰略”,是逆時代潮流而動,不得人心,與盟友夥伴協調動作將面臨更多困難,對華“關稅戰”必將得不償失,企圖遏制和打壓中華民族復興必不會得逞。中國將堅持踐行真正的多邊主義,堅持探尋中美兩個大國正確相處之道,亦將堅持高質量發展,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與周邊國家攜手推進和平發展、互利合作、共同繁榮的現代化,使周邊命運共同體建設行穩致遠。

  一、拜登執政時期的“印太戰略”發展態勢

  (一)美國持續築牢戰略威懾體系,大國矛盾衝突面顯著抬升

  一是推動強化“印太”前沿軍事部署。拜登政府執政時期,提出“一體化威懾”概念,并持續注資推動“太平洋威懾倡議”(Pacific Deterrence Initiative)落實。該倡議提出美國在加強“印太”前沿軍事存在的同時,要進一步提升與盟伴協同作戰、情報共享及信息行動能力,增加聯合軍事演習、實驗和創新項目,提升美國“印太”軍事同盟體系的整體威懾力。2021-2025財年,“太平洋威懾倡議”的預算經費由22億美元逐年增加為99億美元。①此外,拜登政府加緊推動在中國周邊軍力部署、擴展軍事基地建設、引進先進武器系統。尤其是在2023-2024年,拜登政府推動擴大了在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沖繩等地的軍事存在;2024年4月15日,美國國防部宣布首次在菲律賓呂宋島北部部署“堤豐”(Typhon)中程導彈發射系統,并稱這一舉動具備“里程碑意義”。②

  二是聯合盟友夥伴加力構建小多邊同盟體系。2023年8月,美日韓三國領導人在戴維營舉行會晤,就“加強三邊磋商機制、強化安全協作、深化地區合作、加深經濟技術合作”等四方面達成共識,表明美日韓同盟的機制化程度逐步加深。親美西方的小馬科斯政府上台後,拜登政府又推動美菲同盟迅速復蘇、加力構建美日菲三邊同盟。2024年4月至5月,美日菲首次領導人峰會和美日澳菲四國防長會議先後召開。至2024年底,一個以美國為中心,以美英澳“三邊安全夥伴關係”、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對話”機制、美英澳新加“五眼聯盟”和美日韓、美日菲等小多邊同盟互相嵌套所組成的圈層式安全合作體系已基本成型。與此同時,拜登政府持續推動英法德等歐洲國家增強在“印太”的軍事存在。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以來,美國更通過強行“捆綁”中俄、製造陣營對立的方式,推動對中俄“雙遏制”戰略,牽動北約亞太化進程。

  (二)美國對中國核心利益的挑釁不斷突破下限

  一是加強對台海方向的直接軍事威懾。近年來,美國在台海周邊的軍事部署和活動均有顯著強化。加強了在沖繩、菲律賓和關島等地的軍事存在;美艦機穿行台灣海峽行動常態化,聯合日本、法國、德國、加拿大等第三國軍艦穿行次數明顯增多;美國航母編隊在台灣島周邊海域軍事演習活動力度也逐步加強,傳遞出強烈的威懾信號。此外,拜登政府任內,美國對台軍售的規模和金額達到新高峰,截至2024年12月已批准19次對台軍售,內容涵蓋武器、防衛物資、戰術數據鏈系統、軍事技能培訓等多個領域。③此外,拜登政府時期,美國國會所通過的各財年《國防授權法案》也含有大量授權美國加深同台軍事安全合作的內容,如幫助台民進黨當局建立“地區應急儲備庫存”,以及擴大美台軍事網絡安全合作等。

  二是大力拉攏盟友介入台灣問題。拜登政府執政以來,美日之間就台海問題的安全對話和軍事合作日益頻繁。岸田文雄、麻生太郎、岸信夫等日本高層政要多次炒作渲染“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論調,明確表示將與美國合作加強對台海方向聯合威懾。2024年3月,日本首度在沖繩部署反艦導彈。2024年6月,美日韓三國防長在香格里拉安全對話會期間會晤,并在聯合聲明中作出涉台消極表態。澳大利亞莫里森和阿爾巴尼斯前後兩屆政府在台灣問題上也均表現出一定的參與意願。2024年8月,美國與澳大利亞舉行年度例行的外長與防長“2+2”會談,雙方稱反對單方面改變台海現狀,并將進一步深化拓展美澳軍事同盟合作。英德法等美國的歐洲盟友圍繞台海的軍事合作也不斷加強。2024年,英國宣布將與美日在亞太地區定期開展聯合軍事演習,并將於2025年派出航母戰鬥群加強在“印太”地區威懾。

  三是發起涉台“認知戰”,圖謀獲取台灣問題的叙事主導權、塑造台灣問題的“新國際認知”。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以來,拜登政府涉台認知戰更加擴大強化。其拉攏盟友國家持續強化“民主”對抗“專制”錯誤叙事,強調台海和平對全球的“民主自由”“經貿繁榮”至關重要,試圖預設“民主台灣”的“受害者”角色。同時,拜登政府還在持續掏空“一個中國”政策,其以“一法三報六保證”取代原有的“三報一法”的論述方式,將中美三個聯合公報“架空”。拜登本人及高層官員多次公開發表“協防”台灣言論,試圖傳達美國堅定“護台”決心,表示美國正逐步放棄對台“戰略模糊”政策,其對台安全保證逐步清晰化。最後,拜登政府不遺餘力為台灣當局提供國際“生存空間”。其多次質疑中國政府對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的解釋,認為該決議不應將台灣當局排除在聯合國之外,并多次聯合盟友公開表示將支持台當局有意義地參與聯合國體系和國際組織。同時,拜登政府還向仍與台灣保持“外交關係”的南太平洋島國和中南美洲國家施壓,阻撓其與中國大陸建復交進程。

  (三)域內熱點問題持續發酵,地區安全緊張氛圍不斷加劇

  一是朝鮮半島局勢持續緊張,嚴重影響東北亞地區安全。美國長期以來對朝鮮實施高壓政策。2022年初烏克蘭危機全面升級以來,美國更利用韓日的“恐俄”“疑朝”心理,將對朝高壓政策同對俄戰略遏壓進行捆綁,進一步加大對朝鮮極限施壓和封鎖、圍堵力度,聯合韓、日等國頻繁在半島周邊舉行軍事演習,使朝鮮面臨更大的安全威脅和生存壓力,迫其展現強硬態度以謀自保。2024年1月,朝鮮調整對韓關係政策,宣稱北南關係已經不再是同一民族之間的關係,而是敵對方、交戰方,永遠無法實現統一。4月,朝俄簽訂《俄羅斯與朝鮮全面戰略夥伴關係條約》。自2024年下半年開始,有多方消息稱朝鮮已派遣士兵加入烏東武裝衝突,俄羅斯國家杜馬國防委員會成員科列斯尼克在采訪中亦宣稱朝鮮士兵參戰一事屬實④。上述情況表明朝鮮正愈發被捲入大國博弈和陣營對抗漩渦,半島緊張局勢螺旋上升的風險不可忽視。

  二是南海爭端沉渣泛起,干擾地區合作及互信。近年來,美國頑固錨定對華戰略競爭路綫,愈發將南海問題視為對華遏制、打壓的理想“抓手”。美國打著捍衛“航行自由”的旗號,不斷強化對南海的軍事介入,其軍機、軍艦針對中國的抵近偵察越來越具有進攻性。據《南海航行及飛越狀況報告》統計,每年有約100架次的美軍機逼近中國大陸及海南島領空,最近處距中方劃定領海基綫已不足30海里。⑤此外,拜登政府執政以來,又再重提“南海仲裁”舊事,渲染炒作中國在南海采取“強迫性外交”。在美挑動、慫恿下,菲律賓小馬科斯當局在南海展開強硬挑釁,其於2024年在黃岩島、仙賓礁周邊海域挑起新一輪對峙;并執意通過所謂的“海洋區域法案”,將中國黃岩島和南沙群島大部分島礁及相關海域非法納入菲方海洋區域,妄圖以國內立法形式固化“南海仲裁案”非法裁決。

  (四)地區國家選邊站隊壓力持續加強,區域合作面臨挑戰

  拜登政府在“印太戰略”下將東南亞視為與中國展開競爭的前沿區域,執政後對其施壓、拉攏不斷加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尋求與東盟國家關係的快速回溫,其頻繁派遣政府高官訪問東盟國家,舉行了四次美國—東盟領導人峰會,并推動美國—東盟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夥伴關係”。表面看來,拜登政府執政時期的美國非常重視東盟的作用,但在實際行動中,拜登政府出於對華遏制、打壓考慮,始終在域內強推各種排他性小多邊同盟,意圖將原有的區域政治生態和架構重塑為以美國為主導的格局,逐步淡化和邊緣化東盟平台。美國所主推的“AUKUS”、“QUAD”及其延伸“QUAD+”主打泛安全化、泛意識形態化議程,對抗性、進攻性色彩濃厚,對東盟一直以來主推的“10+n”等一系列多邊合作模式形成持續的干擾侵蝕,并對東盟內部的團結共識產生了負面影響。新加坡尤索夫伊薩東南亞研究院發布的《2023年度東南亞態勢報告》調查結果顯示,82.6%的受訪者表示東盟影響力逐漸減弱;73%的受訪者擔憂東盟淪為大國博弈競技場;60.7%的受訪者則認為東盟正變得越來越不團結。⑥《2024年度東南亞態勢報告》則顯示,約有40%的受訪者不認為美國是可信任的合作夥伴和地區和平維護者,較2023年同一統計數字提升了8%;另有約35%的受訪者持相反觀點,但較2023年同一統計數字降低了12.3%。⑦側面體現了東盟國家社會層面對美國在域內政策的懷疑和焦慮情緒正逐漸加強。

  二、“特朗普2.0”的對華政策和“印太戰略”往何處去

  不同於拜登政府基於意識形態所推動的對華戰略競爭,“特朗普2.0”在處理對華關係上更注重現實主義與實用主義。結合分析特朗普過往言行和共和黨2024年競選綱領,特朗普高度重視終結所謂美國被國際社會“占便宜”的現狀,并反復強調“減少貿易逆差”,在與中國有關的場合更多次提到重返“中美一階段貿易協議”。或可說明“特朗普2.0”對華政策主綫是“平衡”中美經貿關係,使其保持在穩定對美有利狀態。⑧“特朗普2.0”在經貿科技領域和地緣戰略層面的對華動作,可能都是服務於這一主綫,充當對華極限施壓、敲詐勒索工具之用的。

  (一)以對華“貿易平衡”為主綫,重點強化對華經貿科技領域遏制、打壓

  一是對華揮舞“關稅”大棒。關稅工具是特朗普再平衡貿易逆差、保護本國企業、迫使製造業回流的重要政策工具。特朗普一直認為,中國利用美國經濟開展損害“公平和互惠貿易”的活動,如所謂“傾銷”“強制技術轉讓”“關稅壁壘”“產能過剩”“產業補貼”和“知識產權侵犯”等,令美國公司難以公平競爭,損害了美國公司的技術創新和美國工人的利益。當特朗普作為2024年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時,就揚言要對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徵收60%甚至更高關稅。2024年12月4日,特朗普提名彼得·納瓦羅(Peter Navarro)為白宮貿易和製造業高級顧問,納瓦羅被認為是“特朗普1.0”對華貿易戰的推動者,其篤信采取強硬的對華關稅政策。2025年2月2日,特朗普簽署行政令,對中國商品加徵10%關稅;2月27日,特朗普再次宣布對中國商品繼續加徵10%關稅,并於3月4日生效。種種跡象表明,特朗普對華“關稅戰”已成山雨欲來之勢。

  二是威脅取消中國的最惠國待遇。共和黨2024年政綱提出,“將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逐步淘汰進口的關鍵商品,并且阻止中國購買美國地產和產業”。特朗普為兌現競選諾言,以及將其作為對華貿易博弈的抓手,也會竭力推動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2024年9月,湯姆·科頓、馬爾科·魯比奧等多名共和黨議員聯合發起了取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法案。2024年11月14日,美國衆議院中國特別委員會主席約翰·穆勒納爾又提出所謂《恢復貿易公平法案》,主張暫停對中國最惠國待遇。2025年2月底,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了《總統2025年貿易政策議程》文件,文件中強調,美國國會應根據政府建議,終止2000年授予中國的永久貿易最惠國待遇。

  三是進一步築牢“小院高墻”,推動對華“脫鈎斷鏈”。“特朗普2.0”時代,出口管製作為美國遏制中國、維持霸權的重要工具將持續升級加碼。特朗普第一任期大面積擴大對華技術出口限制、投資限制,并對中國高附加值、高科技企業大肆打壓、圍剿,開啓對華“全面脫鈎”。拜登政府執政時期,將對華“全面脫鈎”轉變為“精準脫鈎”,推動構築“小院高墻”的出口管制政策,這實際上是對“特朗普1.0”既有路綫的延續。可以預料“特朗普2.0”沒有理由對此政策做大的轉向,而是會繼續加碼,手段可能包括增列管制物項、延展管制環節、填補管制漏洞等,亦或將拉住盟友共同對華強化出口管制力度。從而逐步擴大和強化“小院高墻”,從事實上推動“精準脫鈎”再次向“全面脫鈎”演變。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