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一八”博物館前的殘曆碑(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沈陽8月16日電(記者 陳思遠)8月15日,是一個特殊的日子。80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偉大勝利。在這一承載著民族記憶的歷史節點,兩岸媒體人共同走進位於遼寧沈陽的“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循著14年抗戰的足跡,重溫東北抗聯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體悟中華民族不屈的抗爭精神。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變。1931年9月18日晚10時,日本關東軍自行炸毀南滿鐵路柳條湖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短短數月,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相繼淪陷,至1932年2月,東北全境落入敵手。
九一八事變後,中國人民就在白山黑水間奮起抵抗,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同時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踏入博物館,標誌性的殘曆碑赫然矗立。這座由混凝土築成的碑體,形如一本殘缺的巨台曆,正面密布的彈痕仿佛仍在訴說日軍侵華的野蠻暴行;右側“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的鐫刻,將那個屈辱與抗爭交織的日子永遠定格。碑前廣場上,《正義審判——新中國審判日本戰犯史實特展》同期開幕,以鐵證昭示著歷史的公正裁決。
展廳內,大量珍貴的歷史照片展示了日軍進攻北大營、東北民眾流離失所的悲慘景象。在展廳中,陳列著抗日義勇軍使用過的大刀、鳥槍等武器,這些簡陋的武器背後,是東北軍民不屈不撓、浴血奮戰的身影。林海雪原中抗聯戰士烤火的場景復原,“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即便在物資匱乏、天寒地凍的絕境中,戰士們的抗爭決心從未動搖。
在偌大的展館內,抗日英雄的感人事跡引人注目。楊靖宇吃草根、棉絮、樹皮,堅守抗戰信念直至最後一刻;趙一曼為反滿抗日鬥爭英勇獻身,用生命踐行信仰;冷雲、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安順福8名東北抗日聯軍女戰士,面對日偽軍誓死不屈,挽臂躍入烏斯渾河。這些英烈的精神,穿越歲月長河,至今仍激蕩人心。
參觀人群中,不少家長帶著孩子駐足聆聽。一位小朋友對他的姥姥、姥爺說道:“日本人很殘忍。我要好好學習,報答祖國。”小學生研學團在展館齊聲高喊“正義必勝、和平必勝、人民必勝”。一個個稚嫩卻堅定的聲音裡,是愛國教育浸潤的力量——讓後輩銘記歷史、珍愛和平,方能不負先賢英烈,肩負起民族復興的使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