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圖片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遼寧行:錫伯族戍邊傳奇 共話民族團結
http://www.crntt.tw   2025-08-17 00:35:30
中國錫伯族博物館(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沈陽8月17日電(記者 陳思遠)“一棵呀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幹兒壯,守望著北疆……”閻維文演唱的歌曲《小白楊》家喻戶曉,而歌曲背後,是錫伯族家庭與邊防哨所的動人故事,也藏著這個民族跨越千里的戍邊傳奇。8月15日下午,兩岸記者及自媒體人來到中國錫伯族博物館,循著歷史足跡,讀懂這個以騎射聞名、因戍邊留名的民族。

  全國約19萬錫伯族人,如今主要生活在遼寧和新疆,而這兩地的分布,藏著一段跨越千里的遷徙傳奇。

  講解員介紹,錫伯族世居東北,明末清初時還歸蒙古科爾沁部管轄。1692年,清政府為加強東北防務,將科爾沁部內的錫伯族全部抽出,編入滿洲八旗的“上三旗”,即鑲黃、正黃、正白,由皇帝直接統領,戰時為兵,平時務農,是清代統治的重要支柱。

  1699到1701年間,六萬多錫伯人又奉旨南遷,來到盛京(今沈陽)和京師(今北京)周邊。這次遷徙後,留在遼寧的錫伯人慢慢扎下根,成了如今遼寧錫伯族的主力。

  1764年,為加強西北邊防,更好地治理新疆,清政府從盛京等地征調錫伯族官兵內,抽調身強力壯、馬背技藝嫻熟、善於騎射的兵1000名,防禦10員、驍騎校10員,連同眷屬共計4295人,組成了一支西遷大軍。

  講解員介紹,西遷大軍從盛京出發,出彰武台邊門,走驛站、穿草原,經通遼進入蒙古國,沿著克魯倫河、圖拉河走到烏里雅蘇台,再翻阿爾泰山,最終抵達新疆伊犁惠遠城。這一路走了一年四個月。

  西遷到新疆伊犁駐防的錫伯軍民,隨身帶去了盛京的糧食、蔬菜等種子和農具,一到駐地即開始耕種之業,帶動了伊犁各軍營農業生產的發展。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