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抗聯密營的房舍遺址,記者們在雨中參訪拍攝(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本溪8月17日電(記者 陳思遠)8月16日下午,兩岸記者及自媒體人走進遼寧省本溪市本溪滿族自治縣關門山國家森林公園,在雨中踏上抗聯路,參訪東北抗聯遺址,觸摸那段烽火歲月的歷史印記。
八月的暑氣尚未完全消退,一行人乘坐觀光車向關門山上的抗聯密營遺址進發。山間密林葱鬱,加之下雨,氣溫降至23℃左右,涼意滲透入骨。
車行約20分鐘,一尊抗聯雕塑《同仇敵愾》赫然矗立眼前。雕塑以楊靖宇將軍率領東北抗日聯軍在此抗擊日寇為背景,生動再現了抗聯將士們眾志成城、共赴國難的壯志豪情,以及浴血奮戰、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將那段歲月裡的愛國主義精神定格成永恒的畫面。雕塑與周圍連綿的群山融為一體,更顯抗聯將士的高大身影與堅毅神情。
沿山路繼續前行,抗聯密營的房舍遺址映入眼簾。講解員介紹,當年抗聯密營的建築主要有三種類型。馬架子由幾根木頭簡單搭建,正面呈三角形、側面為長方形,門開在三角形一側,因搭建便捷,是密營中最常見的建築;木刻楞則是由原木刻榫連接而成的連體式馬架子房,頂蓋覆以樺樹皮或茅草,內部設南北大炕,戰士們對面而居;地窨子則依山而建,先向下挖掘一米多深的坑,坑上棚起木杆,再覆以泥土與周圍環境相融,四周用木楞邊挖邊壘作為牆體,地上部分起脊,其保暖性遠超前兩種建築,是抗聯將士在嚴寒中堅守的重要庇護所。
這些簡陋的營房,讓首次見到的記者們充滿好奇,更深深體會到東北抗聯戰士在極端艱苦條件下堅持抗戰的不易——缺衣少食、嚴寒侵襲,卻始終未改保家衛國的初心。
雨聲淅瀝中,講解員現場演唱了東北抗日聯軍經典歌曲《露營之歌》。“朔風怒吼,大雪飛揚,征馬踟蹰,冷氣侵人夜難眠。火烤胸前暖,風吹背後寒”,歌詞生動描繪出抗聯將士們在冰天雪地中露營的惡劣環境;而“壯士們!精誠奮發橫掃嫩江原。偉志兮,何能消減,全民族,各階級,團結起,奪回我河山”的激昂旋律,則盡顯這支英雄隊伍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與頑強不屈的戰鬥意志,深深感染了在場每一個人。
隨後,一行人來到一處崖壁下的抗聯交通站遺址。抗聯交通站依山而建,非常隱蔽,老百姓收集的吃穿用度和軍需物品通過各村村長和抗日救國會定期運到交通站,抗聯軍需人員定期來取,直到抗聯撤離都沒有暴露。上個世紀80年代初,經抗聯老戰士黃生發指認才被發現。
雨中的參訪,讓兩岸媒體人對東北抗聯14年艱苦卓絕的鬥爭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也對“堅定的信仰信念、高尚的愛國情操、偉大的犧牲精神”的東北抗聯精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