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抗美援朝紀念館(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丹東8月18日電(記者 陳思遠)8月16日晚,參與2025年兩岸媒體遼寧行活動的兩岸記者及自媒體人來到丹東抗美援朝紀念館。在這裡,一行人共同回顧抗美援朝歷史,感受志願軍戰士的英勇精神,尤其關注到台籍老兵捐贈文物所展現的兩岸同胞共同奮鬥的歷史印記。
抗美援朝紀念館坐落於遼寧省丹東市鴨綠江畔的英華山上,是全國唯一全面展現中國人民抗美援朝戰爭與抗美援朝運動歷史的專題紀念館。1950年,美帝國主義將戰火延燒至鴨綠江邊,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在愛國主義精神的激勵下,志願軍戰士“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奔赴戰場。在兩年零九個月的浴血奮戰中,志願軍將士以實際行動詮釋了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
參觀過程中,遼寧省台聯會長周琪向記者們一一介紹了台灣籍志願軍及其家人捐贈的5件文物。這些文物來自戰爭前線的戰士、空軍後勤人員和後方醫院的醫生,包括他們的立功證書和獎章等,且證書上明確記載籍貫為台灣省,見證了台籍志願軍老戰士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立功受獎情況,及其背後的激昂奮戰故事。這4位台籍志願軍老兵的名字是張茂煌、杜慶鐘、陳等和陳炳煌。
周琪回憶,在捐贈者中,陳炳煌老兵的故事令人動容。陳炳煌於1949年6月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1950年11月投身抗美援朝,時任26軍政治保衛部偵查員。1951年,他因不畏艱難、出色完成行軍任務而立三等功。周琪介紹,陳炳煌至今健在,而且他十分樂意將自己珍藏的立功證書捐贈出來,讓更多人瞭解這段歷史。
抗美援朝紀念館副館長宮紹山表示,館方對台灣籍志願軍文物做了特別安排,在展覽中特意拉開展示間距,以便在講解時,能更好地突出台灣同胞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中從未缺席的歷史事實,讓更多觀眾深刻體會到這一點。他還提到,今年來自港澳台的遊客數量顯著增加,以往數量較少,如今呈上升趨勢。因此,講好抗美援朝中的台灣故事,意義非凡。
周琪表示,台灣同胞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前線作戰、後勤保障以及後方醫療等各個環節都積極參與且立下功勞,而這段歷史此前鮮為人知,希望媒體人通過此次參訪,深入瞭解後加大宣傳力度,讓更多人知曉台灣同胞的革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