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雅屏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嘉文攝) |
中評社台北7月12日電(記者 張嘉文)針對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引發許多爭議,中國國民黨前副秘書長張雅屏向中評社表示,賴清德種種作為,就是在往“台灣國國父”的方向進行,看起來他很有信心要在第一任完成“準建國”狀態,切斷兩岸連結,但這樣的作風極具獨斷色彩,恐為台灣帶來極大風險。
張雅屏為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在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時便投身參與輔選工作,也隨馬英九打過2008年、2012年大選,後來洪秀柱國民黨主席任內,張雅屏出任國民黨副秘書長兼組發會主委。
賴清德的團結十講前面幾場充滿許多獨派的觀點,對於兩岸關係的衝擊?張雅屏接受中評社訪問時表示,賴清德之所以接連推出“十講”論述,就是在仿效孫中山當年的做法,欲塑造自己成為“台灣國父”的形象。
張雅屏說,至少從賴清德一步一步的動作來看是在往這方向進行,要不然幹嘛去講理念、講台灣的生態“獨立性”?其實他就只沒講“建國”這兩個字而已,但他就是在論述台灣是個“獨立國家”的正當性,且切斷和大陸的連結。
張雅屏指出,賴清德的論述不僅從政體、文化著手,甚至連“憲政”層面都刻意迴避中華民國憲法本身,而僅談增修條文,給外界一種“台灣是突然浮出來的‘國家’”的感覺,好像兩岸從來沒有連結在一起過。
他提到,賴清德在第一任就急於推動類似“建國”的論述與行動,與過去民進黨歷任領導人相比格外不同,以蔡英文總統和阿扁來說,這兩人在一上任,也沒有立刻講“兩國互不隸屬”,都沒有在第一任就直接戳對岸,但賴清德是直接主張“兩國互不隸屬”,已經直接跳到“主權”層次了。
張雅屏認為,賴清德不打算用維持現狀、或模糊的方式度過第一任,而是想在第一任就完成一個“準建國”狀態,也就是把所有的雜質都清掉,利用不管是司法技巧,還是跟對岸的衝突,甚至引起台灣人恐懼的方式來完成,且他似乎還認定美國一定站在他這一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