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海涵攝) |
中評社北京5月26日電(記者 海涵)由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主辦的“台海新觀察第十次會議”5月24日在湖北神農架舉行。會上,多名學者談及賴清德推動“大罷免”對兩岸關係的影響,他們指出,賴清德發動“大罷免”是出於對權力的渴望和角逐,是台獨暴政的末路狂歡,將激化台灣政局動蕩與社會對立。
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嚴安林表示,賴清德推動“大罷免”的策略就是借助“抗中牌”與“國安十法”修訂,推動“賴17條”“國安十法”與“大罷免”的“三合一”。其短期目標是企圖扭轉立法機構民進黨席次少數,但其中期與遠程目標卻是通過“大罷免”進行台獨教育,以期徹底打敗國民黨,實現民進黨長期執政。嚴安林分析,賴清德推動“大罷免”將激化台灣政局動蕩與社會對立,加劇賴清德執政困境。2025年上半年甚至全年,圍繞“大罷免”與由“賴17條”引發的兩岸政策紛爭將是台灣政局主要矛盾。藍白與綠色兩大力量間爭鬥將不斷尖銳化,社會對立進一步被激化。
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副秘書長黃偉表示,“大罷免”可能引發島內政治局勢進一步動蕩,台獨勢力在困境中可能會採取更加激進的手段,操弄兩岸交往、經貿、科技、歷史、文化等議題,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構成威脅。賴清德發動“大罷免”的背後,不是民意的呼聲,而是民進黨對權力的角逐,是台獨暴政的末路狂歡。賴清德背叛民主原則走向威權、背叛經濟發展犧牲民生、背叛文化根源割裂歷史、背叛兩岸和平製造危機的所作所為,終將淪為一場自掘墳墓的鬧劇。兩岸統一的時與勢,或因民進黨的瘋狂而加速到來。
華中師範大學台港澳與東亞研究中心副主任彭韜表示,為改變“朝小野大”格局,賴清德以“大罷免”為工具,通過司法手段對在野陣營進行政治清算和打壓,對島內支持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黨、團體、人士恫嚇和迫害。賴清德通過製造“寒蟬效應”,讓社會氛圍更加緊張,島內政治更加對立。長期的藍綠惡鬥不僅嚴重影響台灣的社會治理與經濟發展,也讓台灣民眾在對立的氛圍中對台灣未來充滿迷茫,進一步凸顯了台獨給台灣社會帶來的巨大傷害。
福建社會科學院現代台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王藝樺說,近期,“大罷免”迅速成為島內熱詞。這場由民進黨發起的政治風波,本質上是島內政黨政治惡鬥的畸形產物,其進程及結果將對2026年島內“九合一”選舉,乃至台灣政治格局產生直接影響。她認為,“大罷免”結果不會改變“朝小野大”格局,但對兩岸關係造成的影響有三:其一,國民黨走向對兩岸關係更趨消極;其二,民眾黨態度模糊導致藍白合作制衡效力下降;其三,民進黨炒作“抗中保台”加劇兩岸對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