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中評關注:學者談中美博弈下的歐盟選擇
http://www.crntt.tw   2025-07-12 00:25:51
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威爾遜中心全球歐洲與基辛格美中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克勞斯·拉雷斯(實習記者 孫藝菲攝)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實習記者 孫藝菲)7月8日,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舉辦“區域國別論壇之美國系列”第十七場活動,主題為“十字路口的歐盟:在中美博弈中尋求戰略自主?”。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歷史與國際事務教授、威爾遜中心全球歐洲與基辛格美中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克勞斯·拉雷斯擔任主講,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國別研究部研究員劉英參與評論。論壇圍繞歐盟在中美競爭中的角色定位、中歐美三邊關係的挑戰與機遇展開討論。

  拉雷斯:合作仍是主基調,但“去風險”重塑全球供應鏈

  克勞斯·拉雷斯教授在演講中首先指出,儘管國際輿論常聚焦於“脫鈎”與對抗,但中美歐三方仍存在合作基礎。他強調,中歐在貿易、文化等領域聯繫緊密,例如中國新能源汽車在歐洲市場的快速滲透,以及疫情初期口罩供應鏈暴露的相互依賴問題,均表明“去風險”而非“脫鈎”是當前全球貿易的核心邏輯。“去風險意味著供應鏈的多樣化,而非徹底切斷聯繫。”拉雷斯表示。他提到,2021-2022年歐洲曾因口罩短缺問題意識到過度依賴單一供應源的風險,但中國仍盡力提供支持,這一事件促使歐美反思全球供應鏈布局,推動貿易思維從“效率優先”轉向“安全優先”。

  拉雷斯進一步分析稱,中美歐三邊關係正面臨多重不確定性。美國推動北約盟友增加國防預算、對歐盟施壓關稅等問題,導致跨大西洋聯盟內部矛盾加劇。他以特朗普政府為例,指出其單邊主義傾向和對多邊機制的排斥,使歐盟難以通過集體談判與美國達成穩定協議。“特朗普更傾向於與單一國家而非歐盟整體對話,這削弱了歐洲的統一立場。”拉雷斯認為,歐盟內部成員國利益分歧(如匈牙利對俄能源政策的特殊立場)也制約其戰略自主性。此外,歐盟對中國稀土、芯片技術等關鍵領域的依賴,以及雙方在產業補貼、市場開放上的分歧,成為合作的主要障礙。

  在安全領域,拉雷斯分析稱,北約內部對華立場的分歧日益明顯。美國將中國定義為“最大地緣政治挑戰”,並持續向歐洲施壓,要求其在台海、南海等問題上選邊站隊;但法國、德國等國更傾向於將中國視為經濟夥伴而非安全威脅。“北約2022年戰略概念文件首次將中國納入‘系統性挑戰’範疇,但歐盟內部對此存在保留意見。”他指出,匈牙利、斯洛伐克等中東歐國家更關注俄烏衝突對能源和安全的影響,而非遠東事務。

  關於未來國際秩序,拉雷斯認為,儘管中美實力此消彼長的討論持續存在,但未來10-20年內,中美仍將主導全球格局,歐盟則需在軍事弱勢背景下強化經濟與技術主權。“俄羅斯雖受戰爭拖累,但其高科技產業仍具潛力;歐盟若能整合27國力量,或可在多極化秩序中占據關鍵席位。”他補充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