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 ->> 智庫匯聚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專家共話南海:別讓政治凌駕歷史法理
http://www.crntt.tw   2025-07-12 00:19:06
外交部原副部長樂玉成主持會議(中評社 陳思遠攝)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陳思遠)在7月10日舉行的“南海:歷史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上,來自中國、印度尼西亞、德國、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的7位專家學者,圍繞“政治和法律視角下的南海歷史”這一議題展開了深度交流,外交部原副部長樂玉成主持會議。

  樂玉成在會議上強調,中國人民是南海諸島唯一的主人,擁有最早發現、命名和開發利用的歷史依據。20世紀30年代前,南海主權問題並無國際爭議。然而,個別周邊國家聯合域外勢力,通過曲解國際法、製造謠言等手段模糊歷史脈絡,削弱中國主權主張。樂玉成表示,希望通過此次跨領域、跨國專家的多視角研討,釐清南海歷史演進與現實爭議,正本清源,以增進理解,維護南海的和平穩定。

  印尼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副主任莎菲亞·穆希巴(Shafiah Muhibat)從非聲索國視角闡述了印尼在南海問題上的立場與實踐。莎菲亞指出,印尼雖不主張南海島礁主權,但高度關注區域穩定,核心目標是確保南海不成為衝突根源。印尼自1945年獨立後,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為依據界定海洋邊界。關於印尼在南海問題的立場,莎菲亞提到了三條基本原則:堅持航行自由、堅持以規則為基礎的海洋秩序、確保任何的主張都不違反國際法。為避免南海成為衝突的來源,20世紀80年代後期起,印尼始終堅持多邊主義與外交協商路徑,發起危機管控研討會、推動海洋研究與海上搜救等務實合作,為區域對話與互信建設奠定了基礎。

  台灣政治大學台灣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劉復國從政治視角剖析,指出南海問題根植於歷史經緯與《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簽署後的權益重構。他認為,南海爭端被政治和地緣政治因素主導,各國在解讀國際法時易受自身強勢地位影響,導致公約解讀的競爭性衝突,同時,西方過度側重從法律層面解讀南海問題,對歷史因素強調不足。他認為,美國在南海爭端中加劇了區域角力,如何避免政治干預法理成為當前核心難題。

  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教授雷筱璐聚焦黃岩島主權,從國際法視角指出,島礁主權界定需優先考量法律所有權與有效治理權。她以 1898年《巴黎條約》、1900 年美西條約等為分析對象,指出這些條約未提及黃岩島歸屬,菲律賓無法證明其為菲律賓列島一部分。雷筱璐表示,歷史證據顯示,1938年前菲律賓對黃岩島權屬不知情,而中國早在1947年便公布包括黃岩島在內的南海島礁名稱並行使主權,國際法庭判例要求島礁歸屬需充分證據,而相關條約與歷史實踐均支持中國對黃岩島的主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