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國國際法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法學名譽教授安東尼·卡蒂(Anthony Carty)在研討會上發言(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記者 陳思遠)英國國際法專家、北京理工大學法學名譽教授安東尼·卡蒂(Anthony Carty)7月10日在“南海:歷史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回答中評社記者關於“如何矯正目前國際社會中對南海問題存在的一些認知偏差”的提問時表示,需要努力讓國際社會知道中國關於南海問題的主張,具體可通過多語種學術成果傳播、強化與國際學界及官方對話、創新國際論壇舉辦模式等方式,逐步扭轉國際社會對南海問題的認知偏差。
安東尼·卡蒂在當天議題一“二戰後國際秩序與南海諸島主權”的討論中分享他對英、美、法有關南海諸島的近150頁檔案研究成果,證明南海諸島的主權屬於中國。談及相關國家在南海諸島主權問題上的歷史立場,卡蒂指出,1921年,法國外派至中國的總督曾確認,清朝政府在1909年對西沙群島部分島嶼的權屬主張具有合法性,1931年法國方面再次得出相同結論。然而,法國後來趁南京政府局勢混亂,對西沙群島提出主權主張,這是法國利用中國貧弱、不尊重中國對西沙群島固有主權的體現。在南沙群島問題上,卡蒂提到,英法殖民者曾在此頻繁活動。歷史檔案顯示,法國印度支那的地方官員或軍官擅自侵占“九小島”,這一行為也遭到當時英國外交部抗議。關於英國的立場,卡蒂介紹,在南海問題上,1957年英國一份法律意見也明確指出西沙群島屬中國;1974年英國外交部法律顧問及條法司司長均認為南沙群島屬中國,該觀點還被提交至英國內閣。然而,如今英國的立場已轉為中性,稱南沙群島不屬於任何國家。
針對中評社記者“從推動中西方學術對話的經驗來看,應建立哪些機制來矯正目前國際社會中對南海問題存在的認知偏差”的提問,卡蒂強調,“勇敢地向國際社會闡明中國的主張”。卡蒂具體提出了三方面建議,首先應加強多語種學術成果傳播。中國政府及國際交往組織需支持南海問題相關研究成果的出版,並推動其翻譯為法語、英語、阿拉伯語、俄語、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擴大國際影響力。其次,強化與國際學界及官方的對話。中國應主動與巴黎、倫敦、柏林、華盛頓、紐約等地的學界及政府溝通,打破當前國際學界在南海問題研究中存在的偏頗局面。此外,可創新國際論壇舉辦模式。卡蒂建議將相關學術論壇舉辦地從北京拓展至巴黎、倫敦等國際城市,直面國際社會,更直接地傳遞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主張與論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