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律政司前司長、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聯席主席、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鄭若驊(中評社 陳思遠攝) |
中評社北京7月12日電(實習記者 林啟瑞)7月10日,由華陽海洋研究中心與中國南海研究院聯合舉辦的“2025年‘南海:歷史與現實’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長、中國南海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席吳士存,中國歷史研究院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李國強出席本次研討會並在開幕式以及主旨演講環節致辭。來自中國、印度尼西亞、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韓國、英國、加拿大、俄羅斯、德國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50餘名專家學者和機構代表出席了本次會議。與會人士圍繞“二戰後國際秩序與南海諸島主權”“政治和法律視角下的南海歷史”“南海仲裁案裁決再評判”三個議題進行了深入研討和交流。
香港律政司前司長、亞洲國際法律研究院聯席主席、清華大學兼職教授鄭若驊表示,2016年的南海仲裁庭在其成員選擇上並沒有基於各方的預先同意,而且仲裁庭缺乏對南海問題的管轄權,其顯示了有關國家對《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等國際法的蔑視,在所謂“裁決”出爐9周年的前夕,討論南海的歷史和現實有其重大意義。
俄羅斯科學院東方學研究所教授弗拉基米爾·托爾斯泰赫表示,在歷史維度上,殖民時期列強對南海群島的管轄並不能形成該國及其繼承國對南海的事實權力。這一時期列強間所簽訂的條約如1898年美西《巴黎條約》並不產生這些國家對南海的主權。據他研究,國家對地域的權力可以由國內行動而非立法或宣誓形成。實際上,中國漁民在南海的活動在很早就確立了中國在南海的主權。
華陽海洋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周健表示,中國對南沙群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建立在充分的歷史依據和堅實的國際法理基礎上。從歷史角度來看,中國人民最早發現、命名並持續開發利用南沙群島,中國政府也長期對南沙群島實施了有效管轄。在國際法層面,中國對南沙群島的主權符合“發現”、“先占”、“有效控制”等領土取得的國際法原則。中國人民自古在南海諸島生產生活,根據現有資料表明,20世紀20年代前衹有中國人民在此地活動。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國對南海的主權已經確立,並未遭到任何阻攔,法國和日本曾試圖非法侵占南沙群島,但是侵略行為不產生權利,日本和法國從沒有取得過對西沙和南沙群島的主權,也就談不到它們對南海主權的放棄問題。二戰後,南沙群島中國法律地位已經恢復鞏固,這個情況下已經完成了對南沙群島主權的恢復行使。此外,越南在20世紀50-60年代就曾多次承認中國對西沙、南沙群島的主權,其表態具有國際法效力。中國的立場基於歷史事實和國際法原則,任何外部挑戰均無法改變南沙群島是中國固有領土的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