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快評/台灣前海軍艦長呂禮詩在天安門廣場參加了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後,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談及感受時說,“我們就是中國人,要堂堂正正說出來”。這猶如一道穿透迷霧的光束,為台灣社會理解九三閱兵提供了關鍵視角。閱兵非僅是武器的展示,其核心是對一段兩岸共同血淚史的重溫與銘記。
歷史,是我們無法割裂的共同根脈。呂禮詩點明關鍵:台灣光復絕非日本恩賜,而是中國人民浴血十四年抗戰的果實。《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等國際法基石早已鑄就台灣歸屬的法理明證。當受閱方陣踏過天安門廣場,那鏗鏘腳步聲正是對抗戰中犧牲的兩岸先烈的莊嚴告慰——山河記得,我們也記得。這段歷史記憶,是兩岸命運共同體最堅韌的紐帶,而非政治操弄的分裂工具。
實力,是和平最堅實的守護盾牌。閱兵所展現的現代化國防體系,從無人機到東風導彈,其意義遠超“秀肌肉”。呂禮詩敏銳洞察其本質:這是“通過數據、算力以及AI形成的體系化建軍”,是應對複雜區域安全挑戰的基石。正如運-20“胖妞”疾馳萬里救災湯加,強大國防的首要使命是守護人民福祉與區域穩定。將先進裝備解讀為“針對台灣”,實乃狹隘誤判。中國國防現代化的視野,早已投向全球安全與人道責任的廣闊舞台。
認同,源於血脈相連的文化長河。呂禮詩的叩問直指人心:“身為在台灣的中國人,難道不應紀念抗戰勝利?”台灣社會傳承的中秋明月、端午龍舟、春節爆竹,無不是中華文明千年流淌的活水。正視這份文化基因,以“中國人”的身份為共同歷史負責、為民族復興盡力,是對先輩犧牲最深沉的告慰,亦是為子孫開創和平繁榮的應有擔當。
九三閱兵,是一面映照歷史的明鏡,更是一盞照亮前路的燈塔。台灣社會唯有掙脫狹隘政治視野的桎梏,從共同抗戰的歷史長河中汲取力量,方能理解大陸國防建設的和平本意,並在血脈相連的文化認同中,找到兩岸攜手邁向民族復興的智慧與勇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