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接受中評社訪問。(中評社 張穎齊攝) |
中評社台北7月16日電(記者 張穎齊)針對台教育部預計9月上路13篇“識讀中國”教材,引起學界關注是否有政治意識形態。中國國民黨籍新北市副市長劉和然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政治不該干涉教育,教育部更不該主動介入,尤其是教育部長也不宜用個人政治意識形態,去放進課綱教材裡;國安方面當然可重視,但教育文化方面不宜用對立、貼標籤方式介入。
教育部宣布完成13篇“識讀中國”教材,預計9月開學上路,之後還會陸續增加。陸委會副主委梁文傑表示,陸委會有提醒教育部,“中國大陸人民也是‘中華民國國民’”的說法“已經失效”。教育部長鄭英耀4月更說,“台灣跟中國‘一邊一國’,無庸置疑”。有媒體評論此舉嚴重“違憲”。
教育界出身的劉和然表示,他是最反對教育部用政治意識形態介入教材或課綱,他不否認中央政府在面臨很多國安、政治議題發酵時,有些政治立場要表態。但最不該強烈表達個人政治立場的就是教育部長,因按照《教育基本法》,教育是自主、政治不能介入教育。鄭英耀不該將個人意識形態放進教材,身為教師,是不可將個人的價值觀強加給學子,否則將影響整個下一代教育環境,很不妥。
劉和然,出生於彰化,台灣科技大學管理學博士,曾任新北市政府副秘書長、市政顧問、環境保護局長、台北縣政府教育局長、台北縣立義學國中校長、理化教師等。是國民黨籍新北市副市長侯友宜的左右手。
面對課綱、教材的去中化或有抗中疑慮,劉和然說,同一種民族,可能會建立不同的“國家與主權”、政體,但在文化教育方面,是不該被抹煞掉的,比如108課綱的疑慮,就使很多基層教師發起反彈,他期盼教育部要聽進去,視野別縮小。大家一定都重視國安,但在國安之外,不宜無限上綱到在教材中,進行抹黑、標籤化、阻擋認識與交流。
|